“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童谣生动地描绘了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其中赛龙舟以其热烈的氛围、壮观的场面,成为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端午节为什么要赛龙舟呢?这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赛龙舟的起源与纪念屈原密切相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说屈原投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的起源还有其他说法,有一种观点认为赛龙舟源于古代吴越民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仪式,吴越之地在古代以龙为图腾,为了表示自己是“龙子”的身份,他们不仅有断发文身的习俗,还在每年的特定日子举行盛大的图腾祭祀活动,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进行竞渡表演,以取悦龙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祭祀活动逐渐演变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并流传至今。
还有一种说法是赛龙舟与越王勾践有关,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为了训练水军,他组织士兵进行划船竞渡比赛,以提高士兵的水上作战能力,后来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实现了复国的目标,为了纪念这一胜利,越国百姓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以缅怀越王勾践的功绩,同时也表达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
赛龙舟不仅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象征,在赛龙舟的过程中,每一位队员都需要密切配合,齐心协力,才能使龙舟在水面上快速前进,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赛龙舟已经不仅仅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更是成为了一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全国各地都会举办各种规模的赛龙舟比赛,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赛龙舟也走出了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参与。
端午节赛龙舟这一习俗,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无论是为了纪念屈原、祭祀龙神,还是缅怀越王勾践,赛龙舟都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习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够汲取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