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汉语词汇中,有许多词语历经岁月的沉淀,依然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表达和文化传承里,“脍炙人口”便是其中一个脍炙人口的词汇。“脍炙人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深入探究这个词语的含义,不仅能让我们领略汉语的博大精深,更能体会到其背后丰富的文化韵味。
“脍炙人口”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下》,其中提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口之于味,有同耆也”。“脍”指切细的肉,“炙”指烤熟的肉,脍炙都是人们爱吃的美食,后来,“脍炙人口”就用来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它强调的是作品或事物具有极高的品质和广泛的认可度,能够引发大众的喜爱和共鸣。

从文学角度来看,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可以用“脍炙人口”来形容,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歌,他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豪放洒脱的笔调、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了诗人豁达不羁的性格和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这首诗自问世以来,便在民间广泛流传,被无数人传颂和喜爱,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还有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将对亲人的思念、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赞美融为一体,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除了文学作品,一些优秀的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的作品也可以用“脍炙人口”来描述,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那激昂的旋律仿佛是命运的敲门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激励着人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这部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了音乐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还有我国的京剧《霸王别姬》,以其精彩的表演、动人的故事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戏迷的喜爱,也是脍炙人口的艺术瑰宝。
在日常生活中,“脍炙人口”这个词语也经常被使用,当我们看到一篇精彩的文章、听到一首动听的歌曲或者欣赏到一部优秀的电影时,我们可能会情不自禁地说:“这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啊!”它已经成为了我们评价优秀事物的一个常用词汇。
“脍炙人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它提醒着我们,无论是文学创作、艺术表演还是其他领域,都应该努力创造出能够打动人心、被大众认可和喜爱的作品,我们的文化才能不断传承和发展,我们的生活才能因为这些脍炙人口的作品而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珍惜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积极投身到创造脍炙人口新作品的行列中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