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字的广袤天地里,有许多看似平凡却蕴含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字,“圩”(提土旁加于)便是其中之一,它不像一些常用字那样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但在特定的地域和生活场景中,却有着独特而鲜活的生命力。
“圩”有两个读音,不同的读音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也关联着不同的生活景象,读“wéi”时,它指的是防水护田的堤岸,在江南水乡,纵横交错的河道如同大地的脉络,而圩堤就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一方田园与人家。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圩堤上,那长长的堤岸像是一条金色的丝带蜿蜒在水乡之间,堤上绿草如茵,野花星星点点地散布其中,微风拂过,送来阵阵清新的草香,沿着圩堤漫步,能看到远处的农田在晨曦中泛着生机,绿油油的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生长的喜悦,圩堤不仅阻挡了洪水的侵袭,还为人们提供了一条便捷的交通要道,村民们挑着担子、赶着牛羊,在圩堤上来来往往,开启了一天的劳作,孩子们则在堤上嬉笑玩耍,追逐着蝴蝶,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到了雨季,圩堤的重要性便更加凸显出来,当河水上涨,汹涌的波涛拍打着堤岸,圩堤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它却稳稳地矗立着,守护着堤内的家园,村民们会自发地来到圩堤上,检查堤岸的情况,加固薄弱的地方,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对抗着洪水的威胁,这种团结一心、守护家园的精神,在圩堤的见证下代代传承。
而“圩”读“xū”时,它代表的是集市,在南方的一些乡村,“赶圩”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每到圩日,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会早早地起床,带着自家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前往圩场,圩场里热闹非凡,各种摊位琳琅满目,有卖新鲜蔬菜、水果的,有卖自制的竹篮、木凳的,还有卖小吃、杂货的。
走进圩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的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你可以品尝到地道的乡村美食,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老人们坐在树下,悠闲地聊着天,回忆着过去的圩场故事;年轻人则在各个摊位间穿梭,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商品,赶圩不仅是一种交易活动,更是村民们交流情感、联络情谊的重要方式,它让乡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了温暖和慰藉。
“圩”,这个提土旁加于组成的字,无论是作为守护家园的圩堤,还是热闹的圩场,都承载着人们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寄托,它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符号,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轨迹,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圩”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或许在逐渐发生变化,但它所蕴含的那份温情与美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心灵深处的一抹乡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