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生动形象、富有故事性的成语,“怒发冲冠”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人愤怒到了极点,头发竖起顶起了帽子,怒发冲冠的主人公是谁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怒发冲冠”最早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这是一块极其珍贵的宝玉,秦昭襄王得知后,便派人给赵惠文王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换这块和氏璧,赵王和大臣们商议,既担心把和氏璧给秦国,秦国却不兑现承诺给城;又害怕不答应秦国,会招来秦国的攻打,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宦官头目缪贤推荐了蔺相如。

蔺相如奉命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到了秦国,他将和氏璧献给秦昭襄王,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十分高兴,只顾着传给身边的美人和大臣们观赏,却绝口不提给赵国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便心生一计,他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璧虽然好,但也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就把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怒发冲冠,义正言辞地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婪,仗着自己强大,想用空话骗取和氏璧,根本不会兑现给城的承诺,但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是大国呢?而且为了一块璧而惹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不合适,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亲自拜送了国书,这是为什么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和氏璧后,又传给美人看,以此戏弄我,我看大王无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我又把它取回来,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蔺相如就拿着和氏璧要向柱子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和氏璧撞碎,连忙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设九宾之礼来接受和氏璧,蔺相如知道秦王还是没有诚意,就暗中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等秦王发觉后,也无可奈何,只好放蔺相如回国。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怒发冲冠”的主人公正是蔺相如,他在面对强大的秦国和贪婪的秦王时,临危不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和利益,蔺相如的这种爱国精神和英勇无畏的品质,也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
“怒发冲冠”这一成语因为蔺相如的故事而流传千古,它不仅生动地描绘了蔺相如当时愤怒的神态,更展现了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高尚情操,这个故事也让我们明白,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敢于为正义而斗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