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成语典故,“乐不思蜀”便是其中之一,这个成语如同璀璨星辰,引发无数人的好奇与探究,乐不思蜀”讲的究竟是谁呢?答案便是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
刘禅,字公嗣,小名阿斗,是汉昭烈帝刘备之子,公元223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刘禅继位为蜀汉皇帝,他在位前期,依靠诸葛亮等贤臣的辅佐,国家还算安稳,随着诸葛亮等老一辈大臣的相继离世,蜀汉的局势逐渐变得严峻起来。

公元263年,魏国派钟会、邓艾等率军进攻蜀汉,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面对来势汹汹的魏军,刘禅没有做太多抵抗,便选择了投降,蜀汉就此灭亡,刘禅被迁往魏国都城洛阳,受封为安乐公。
在洛阳的日子里,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复国之心,特意安排了一场宴会,宴会上,司马昭命人演奏蜀国的音乐,表演蜀国的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们听到熟悉的音乐,看到熟悉的舞蹈,无不黯然神伤,思念起故国,刘禅却表现得十分高兴,嬉笑自若,没有丝毫的哀伤之情。
司马昭看到刘禅如此表现,便问他:“你思念蜀国吗?”刘禅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一旁的郤正听到刘禅这样回答,觉得不妥,便在事后悄悄对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你这个问题,你应该哭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国,我每天都在思念,希望有一天能回去祭拜,这样或许能让司马昭对你放松警惕。”
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刘禅同样的问题,刘禅按照郤正的教导,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想要挤出几滴眼泪,可怎么也挤不出来,只好闭上眼睛,照着郤正的话说了一遍,司马昭听后,心中有些怀疑,便说:“你这话怎么听起来像是郤正说的?”刘禅惊讶地睁开眼睛,说道:“你说得没错,就是他教我的。”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听后,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从此,“乐不思蜀”这个成语便流传开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对于刘禅“乐不思蜀”的表现,后世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的君主,连自己的国家都可以轻易忘却,但也有人觉得,这或许是刘禅的一种保命策略,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作为亡国之君,若表现出对故国的思念和复国的决心,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而装作乐不思蜀,让司马昭觉得他没有威胁,反而能够在洛阳保全自己的性命。
无论如何,“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因为刘禅而流传千古,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一颗瑰宝,它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三国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也引发了我们对人性、命运和生存智慧的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