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璀璨星河中,《易经》宛如一颗最为耀眼的星辰,它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对中国哲学、文学、艺术、医学、天文、地理等诸多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蕴含着无穷智慧的经典之作,其作者究竟是谁,却如同一个神秘的谜团,困扰了后世学者千百年。
易经》的作者,传统上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这一观点认为,《易经》历经三位圣人之手而成,跨越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

上古时期的代表人物是伏羲,相传伏羲生活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通过对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的细致观察与深入思考,创造了八卦,八卦分别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着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自然现象,是《易经》最基本的符号系统,伏羲所创的八卦,为《易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开启了人类用符号来认识和表达世界的先河。
到了中古时期,周文王姬昌对《易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商朝末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于羑里,在被囚禁的漫长岁月里,他潜心研究八卦,将八卦两两相重,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撰写了卦辞,这些卦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为后人解读《易经》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周文王在困境中对《易经》的演绎和发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和系统,《易经》的框架基本成型。
下古时期则与孔子密切相关,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他对《易经》极为推崇,晚年曾反复研读《易经》,以至于“韦编三绝”,孔子及其弟子对《易经》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撰写了《易传》十篇,又称“十翼”。《易传》从哲学的高度对《易经》的思想进行了阐释和发挥,将《易经》从一部单纯的占卜之书提升为一部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道德观念的经典著作,它不仅解释了《易经》的卦象、卦辞和爻辞,还探讨了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使《易经》的思想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易经》作者的传统观点也受到了一些质疑,有学者认为,《易经》并非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创作,而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他们通过占卜等方式来预测吉凶祸福,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卦象和占卜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最终形成了《易经》这部经典。
还有学者从文字学、考古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认为《易经》的成书可能经历了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人对《易经》进行了整理、修订和补充,其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一些古代文献和文物,为研究《易经》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但也使得《易经》作者的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易经》作者之谜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确凿的答案,无论是传统的“人更三圣”说,还是现代学者提出的集体创作说,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依据,但无论《易经》的作者是谁,它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和独特魅力,都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为我们提供无尽的启示和智慧,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研究和探索《易经》,不断挖掘其中的价值,让这一古老的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