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到新时代的精准把握,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为我们在新时代谋划发展、推动各项事业进步提供了根本依据。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经历了几次重大转变,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的八大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判断,为当时国家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后,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矛盾认识的指引下,中国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挑战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多个领域表现突出,在区域发展方面,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建设现代化程度高,而一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则面临着产业发展不足、交通不便、教育医疗资源短缺等问题。
在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发展相对不足,一些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而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
在社会民生领域,虽然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就业、住房、养老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就业市场竞争激烈,部分高校毕业生和困难群体就业困难;房价过高使得一些居民购房压力巨大;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策略与举措
要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协调发展是解决区域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关键,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绿色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大对污染防治的力度,推进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建设美丽中国。
开放发展是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必然选择,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实现共同发展。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加强就业创业扶持,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转化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的新特点、新要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让中国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