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这场波澜壮阔的战略转移,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起因,它是当时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面临着严峻的外部环境,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转嫁危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日本帝国主义更是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张,中华民族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国民党反动派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3月,蒋介石先后调集大量兵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等正确领导下,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功地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1933年9月,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围剿”,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红军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放弃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在军事指挥上,他们不顾实际情况,照搬苏联的军事经验,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使红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他们还在根据地内开展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错杀了许多优秀的干部和战士,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
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经过一年多的苦战,红军始终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除了军事上的压力,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困难也是长征的一个重要起因,随着敌人的“围剿”和封锁,革命根据地的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粮食短缺、物资匮乏、财政困难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红军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从革命发展的战略角度来看,长征也是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北上抗日”的口号,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征的路线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接近抗日前线,与北方的抗日力量相结合,推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长征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当时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实现革命目标而做出的战略抉择,长征的胜利,不仅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摆脱了困境,而且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所体现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革命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