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古装影视作品或者古典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五更”这样的说法,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五更是几点呢?这背后其实蕴含着古人独特的计时智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要了解五更的具体时间,我们得先知晓古代的计时方式,在古代,人们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古代还有一种更为细化的夜间计时方法——打更,打更人通过敲击特定的器具,如梆子、锣等,来告知人们不同的时刻,一夜通常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一更,又被称为黄昏,对应现代时间是晚上 7 点到 9 点,太阳刚刚落山,天色渐暗,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开始准备休息,整个世界从喧嚣逐渐归于宁静,打更人的第一声锣响,仿佛是在提醒人们夜晚的来临,要关好门窗,安心入眠。
二更,名为人定,时间是晚上 9 点到 11 点,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已经进入了梦乡,整个城市或乡村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打更人的梆子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像是一种守护的信号,陪伴着人们度过这漫长的黑夜。
三更,称作夜半,也就是晚上 11 点到凌晨 1 点,这是一夜中最黑暗、最安静的时刻,也是古人认为阴气最重的时候,在古代的传说和故事中,许多神秘的事件往往就发生在这个时段,打更人在这个时候的巡视尤为重要,他们不仅要提醒人们注意防火防盗,还要警惕可能出现的危险。
四更,叫做鸡鸣,时间为凌晨 1 点到 3 点,公鸡开始打鸣,预示着新的一天即将到来,尽管天还未亮,但已经有一些早起的人开始为新的一天做准备了,打更人的声音在这个时候仿佛是一种催促,催促着人们在睡梦中感受黎明的临近。
而五更,又叫做平旦,对应凌晨 3 点到 5 点,这个时候,天色开始渐渐破晓,东方泛起了鱼肚白,鸟儿开始在枝头欢唱,新的一天正式拉开了帷幕,打更人在完成最后一次报时后,结束了一夜的工作,对于古人来说,五更意味着新的劳作即将开始,农民要准备下田干活,商人要准备开市,整个社会又将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了解五更是几点,不仅仅是掌握一个时间概念,更是在探寻古代文化的脉络,古代的计时方式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紧密相连,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总结,也体现了他们对时间的敬畏和珍惜,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使用着精确的时钟和电子设备来计时,但古代的计时文化依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传承,当我们再次在文学作品中读到关于五更的描写时,便能更深刻地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感受到古人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