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末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
百草园的欢乐时光
文章开篇就深情地写道:“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先强调了百草园里丰富多彩的植物和动物,展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自然世界。

在泥墙根一带,作者详细描写了自己的活动,他会翻断砖找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作者还听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于是他便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作者还会摘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除了这些有趣的探索活动,百草园里还有神秘的传说,长妈妈给作者讲了美女蛇的故事,说有人在古庙里遇见一条美女蛇,后来被老和尚识破,用飞蜈蚣治死了它,这个故事让百草园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也让作者对百草园更加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但如果下了雪,就不一样了,作者会在雪地里捕鸟,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作者到了上学的年龄,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读书,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里著名的私塾,先生是一位严厉而又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作者对先生充满了敬意,虽然一开始觉得先生很严厉,但后来发现先生是一个很和蔼的人,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虽然比较枯燥,但也有一些有趣的事情,作者和同学们会在课间溜到后园去玩,那里有花坛,有腊梅花,他们可以折腊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先生自己也会在课堂上入神地读书,读到得意处,会微笑起来,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时候,学生们就会乘机偷乐,有的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有的画画儿。
作者在三味书屋还学到了很多知识,先生教他们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还教他们对对子,作者对这些学习内容很感兴趣,也很认真地学习,他在三味书屋度过了一段充实而又快乐的时光。
情感与主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也揭示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作者在文中既有对童年快乐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百草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那里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有趣的活动,让作者感受到了自由和快乐,而三味书屋则是一个相对封闭和枯燥的学习环境,虽然先生很有学问,但封建教育的规矩和束缚让作者感到压抑,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他在那里也学到了很多知识,结识了很多同学和老师,这些经历对他的成长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充满了童真童趣的散文,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童年的生活,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儿童的快乐和无奈,也让我们对封建教育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