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和文字阅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形象生动且富有表现力的成语,“趋之若鹜”便是其中之一。“趋之若鹜”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趋之若鹜”这个成语出自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原句为“毕尚书弘奖风流;一时学士文人趋之若鹜。”从字面意思来看,“趋”有奔赴、趋向的意思,“鹜”指的是野鸭,整个成语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多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趋之若鹜”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强调盲目、不理性地追求。

在现实生活中,“趋之若鹜”的现象屡见不鲜,以商业领域为例,当某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或者热门产品出现时,众多商家常常会趋之若鹜,比如曾经共享经济热潮兴起,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等各种共享概念的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时间,资本、创业者纷纷投身其中,仿佛只要沾上“共享”的边就能赚得盆满钵满,许多人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理性分析,盲目跟风投资,结果在市场竞争的浪潮中,不少共享项目因为运营不善、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纷纷倒闭,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被浪费,这就是典型的“趋之若鹜”行为,人们被眼前的利益和热门趋势所迷惑,失去了应有的判断力。
在文化娱乐方面,这种现象也十分明显,一些流量明星凭借颜值和话题炒作获得了大量的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粉丝的疯狂追捧,粉丝们为了支持自己喜欢的明星,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购买明星代言的产品、参加明星的粉丝见面会等,而一些不良的娱乐公司也看到了其中的商机,趋之若鹜地打造各种所谓的“偶像团体”,只注重包装和炒作,而忽视了艺人的才艺培养和品德教育,这种过度追求流量和商业利益的行为,不仅影响了文化娱乐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
“趋之若鹜”并非完全没有积极意义,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对好的事物趋之若鹜,能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比如当社会倡导环保、公益等正能量行为时,如果大家都能趋之若鹜地参与其中,那么就能够汇聚起强大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一些城市举办的环保志愿者活动中,很多市民主动报名参加,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保护环境贡献力量,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积极追求,是值得我们鼓励和提倡的。
“趋之若鹜”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追求目标时的一种行为状态,我们应该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在面对各种诱惑和潮流时,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我们也要积极引导社会风气,让人们对真、善、美等积极的事物趋之若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