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的历史长河中,“望闻问切”是极为重要的诊断方法,宛如中医诊断领域的四颗璀璨明珠,为无数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如此重要的诊断方法究竟是谁提出来的呢?
“望闻问切”,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聆听病人的声音气息、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以及切按病人的脉搏等方式来了解病情,进而进行准确的诊断,这一系统的诊断方法,一般认为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所提出。

扁鹊,原名秦越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但文化蓬勃发展的时代,当时,医学正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疾病肆意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扁鹊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对医学的执着热爱,云游四方,为百姓治病救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他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且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也就是“望闻问切”。
关于扁鹊运用“望闻问切”诊断疾病,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最为著名的当属他为蔡桓公诊断病情的故事,扁鹊初见蔡桓公,通过“望诊”便发现蔡桓公的病情尚在皮肤纹理之间,及时提醒他疾病早期容易治疗,蔡桓公却对扁鹊的诊断不以为然,之后,扁鹊又多次见到蔡桓公,每次都依据“望闻问切”对蔡桓公的病情进行准确判断,指出病情已经逐渐深入,从肌肤到肠胃,再到骨髓,可惜的是,蔡桓公始终不相信扁鹊的诊断,最终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这个故事生动地展现了扁鹊“望诊”的高超技艺,也从侧面反映出“望闻问切”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扁鹊提出的“望闻问切”四诊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中医诊断从最初的经验性判断,逐步走向了系统化、规范化,在此之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往往比较单一和片面,而“望闻问切”四诊法综合了多个方面的信息,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望闻问切”四诊法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后世的医家们在扁鹊的基础上,对“望闻问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完善,使其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科学,在“望诊”方面,不仅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还进一步细化到对五官、舌象等的观察;在“切诊”方面,对脉象的分类和判断也更加细致入微。
时至今日,“望闻问切”依然是中医诊断疾病的核心方法,它承载着中医几千年的智慧和文化,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的今天,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我们应当铭记扁鹊这位伟大的医学先驱,正是他提出的“望闻问切”,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让中医这一中华民族的瑰宝得以传承和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