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言的广阔天地里,有许多成语犹如璀璨的明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乐不思蜀”便是其中之一。“乐不思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常用来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去,它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密切相关。

故事发生在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将领进攻蜀汉,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见大势已去,便开城投降,蜀汉就此灭亡,刘禅投降后,被迁往洛阳,受封为安乐公。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特意安排了蜀地的歌舞表演,跟随刘禅一起来到洛阳的蜀汉旧臣们看到熟悉的家乡歌舞,无不触景生情,想起亡国之痛,纷纷落泪,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脸上丝毫没有悲伤的神情,反而表现得十分愉悦,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地吗?”刘禅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地。
刘禅的旧臣郤正听到这番话后,觉得他这样回答实在不妥,便找了个机会悄悄对刘禅说:“如果以后司马昭再问起,您应该流着眼泪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思念那里,这样或许能让司马昭对你放松警惕。”后来,司马昭果然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按照郤正的教导,装出一副悲伤的样子,把那些话重复了一遍,但司马昭却听出了破绽,笑着说:“这话怎么像是郤正说的呢?”刘禅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说:“您说得没错,就是他教我的。”在场的人听了,无不哄堂大笑。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乐不思蜀”这一成语最初是用来形容刘禅在亡国之后,沉迷于洛阳的安逸生活,忘却了自己的故国,对于刘禅的这番表现,后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刘禅是个昏庸无能、贪图享乐的君主,他的“乐不思蜀”充分暴露了他的短视和缺乏气节,但也有人提出,刘禅这样做或许是为了保全自己和蜀汉旧臣的性命,在当时的情况下,蜀汉已经灭亡,他作为亡国之君,如果表现出对蜀地的思念和复国的意愿,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他选择以一种看似糊涂的方式来应对,或许是一种无奈的生存策略。
无论如何,“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的表达,它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和事件,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在面对新的环境和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和初心,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