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而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提出,犹如一座灯塔,为中国的改革大业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和全过程,引领着中国在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破浪前行。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方向。

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为企业松绑减负,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在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财政科技投入机制等,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
在政治领域,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完善,协商民主广泛开展,基层民主深入发展,全面依法治国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取得显著成效,法治体系日益健全,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文化领域,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的关键任务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任务。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强调制度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中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构建了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建立了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监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侧重于提高运用制度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的能力,这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能力,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加强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政府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疫情防控期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疫情监测、防控资源调配等提供了有力支持,彰显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改革大业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根本遵循,为国家治理提供了制度框架和价值导向;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路径和重要保障。
只有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只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口帮扶、精准施策等方面,而高效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则确保了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最终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是引领中国改革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和“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持续推进各领域改革,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开辟中国发展更加广阔的新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