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如同划破暗夜的一道曙光,照亮了中国前行的道路,成为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国正处于关键的历史十字路口。“文化大革命”虽已结束,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左”倾错误依然影响着各项工作的开展,国家经济徘徊不前,人民生活亟待改善,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的转变,犹如一股春风,吹散了人们思想上的迷雾,让人们能够以更加客观、理性的态度去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从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勇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决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群众期盼的正确选择,从此,中国经济发展的列车驶入了快车道,各项建设事业蓬勃兴起。
改革开放的决策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在对内改革方面,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展开,国有企业改革、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等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推动了工业和服务业的繁荣,在对外开放方面,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等,引进了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和交流,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崛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生动写照。
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民主与法制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全会强调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了基础,此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不断完善,基层民主也得到了广泛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孕育的改革开放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人民发扬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的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回首过去,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和深远影响,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传承和弘扬十一届三中全会所蕴含的精神,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更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新起点,它所开启的改革开放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