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故乡》中,“猹”这个名字随着少年闰土月下刺猹的精彩情节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引发了无数人的好奇:猹究竟是什么动物呢?
“猹”这一名称其实并非正式的生物学分类名称,它更多地是在民间尤其是鲁迅故乡绍兴一带的方言里出现,猹”到底是什么动物,学界和民间一直存在着多种观点和猜测。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猹”可能指的是狗獾,狗獾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哺乳动物,属于鼬科獾属,它的体型粗壮,四肢短小,有着蓬松的毛发和黑白相间的面部花纹,模样憨态可掬却又不失野性,狗獾喜欢栖息在山坡、田野、树林等环境中,它们是夜行性动物,白天通常躲在洞穴里休息,夜晚则出来觅食,狗獾的食性很杂,既吃植物的根茎、果实,也捕食小型的哺乳动物、鸟类、蛙类、昆虫等,这与《故乡》中描述的“猹”喜欢吃瓜的习性相契合,因为在野外环境中,狗獾确实会对农田里的瓜果蔬菜造成一定的破坏,而且狗獾生性机警,动作敏捷,当受到威胁时会迅速钻进洞穴或者利用自身的防御能力进行反抗,这也符合文中“猹”那种灵活难捉的特点。
也有人认为“猹”可能是猪獾,猪獾与狗獾外形相似,但猪獾的鼻子更像猪,吻部较为突出,猪獾同样是夜行性动物,栖息环境和食性也与狗獾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也会在夜间到农田中寻找食物,包括瓜类等农作物,猪獾在遇到危险时也会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会用锋利的爪子和牙齿进行自卫,所以从习性和特点来看,猪獾也有很大的可能性是“猹”的原型。
除了狗獾和猪獾之外,还有一些人提出了其他的猜测,有人认为“猹”可能是某种当地特有的小型野生动物,只是由于方言的差异和信息的不完整,导致其真实身份难以确定,也有人觉得“猹”可能是鲁迅根据当地传说或者民间口口相传的形象虚构出来的一种动物,赋予了它神秘的色彩和象征意义。
尽管对于“猹”的真实身份存在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猹”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鲁迅作品的喜爱和对那段经典文学场景的回忆,它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文学与现实相互交织的产物,激发着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民间文化的挖掘,相信我们对“猹”的认识会越来越清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猹”的真实面目会彻底呈现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