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句诗大家耳熟能详,诗里提到的“重阳日”,便是九月初九这一天所对应的节日——重阳节,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当时有在季秋举行丰收祭天、祭祖的活动,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在古代,重阳节就有登高远眺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时候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每到重阳,人们会登上高山,极目远眺,感受秋风拂面,俯瞰大地的壮丽景色,这种登高的传统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户外活动,更蕴含着古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他们相信在这一天登高可以躲避灾祸,祈福消灾,同时也能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之一,茱萸是一种可以做中药的果实,香气辛烈,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于是人们会把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插在头上,除了佩戴茱萸,还有头戴菊花的习俗,在古代,菊花象征着长寿和高洁的品格,人们认为佩戴菊花可以抵御邪气,带来好运。
重阳节还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紧密相连,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一些地方把农历九月初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在这一天,各地会组织多种形式的敬老活动,比如举办文艺演出为老人们带来欢乐,开展志愿者服务为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子女们也会回家陪伴父母长辈,为他们送上祝福和关爱,这一转变赋予了重阳节新的时代意义,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重阳佳节,还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它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在重阳节这天,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菊花酒,吃着重阳糕,共享天伦之乐,画面温馨而美好。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每一页都书写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又似一幅绚丽的民俗画卷,展现着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传承和弘扬重阳节所蕴含的尊老爱老精神以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