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历史长河中,鳌拜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曾是战功赫赫的勇士,为清朝的建立与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却成为了独揽大权、跋扈专横的权臣,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他的一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传奇,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
鳌拜出生于满洲镶黄旗,将门世家的出身让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军事训练,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战场上,他犹如一头凶猛的狮子,勇猛无畏,冲锋陷阵,1637 年,在皮岛之战中,鳌拜身先士卒,第一个冲向敌阵,当时明军在皮岛经营多年,防御工事坚固,清军进攻多次受挫,鳌拜却毫不畏惧,他冒着枪林弹雨,奋勇攀登城墙,与明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清军在他的鼓舞下,成功攻克了皮岛,此役,鳌拜立下首功,被皇太极赐予“巴图鲁”(满语,意为勇士)的称号,从此声名远扬。

此后,鳌拜在松锦之战、西充之战等一系列战役中都表现出色,为清朝击败明朝、统一中原立下了赫赫战功,他跟随清军入关,追击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一路所向披靡,在这些战斗中,鳌拜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和勇猛无畏的精神,逐渐成为了清朝军队中的重要将领,深受顺治帝的信任和重用。
顺治帝驾崩后,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一同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起初,鳌拜还能恪尽职守,履行自己的职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权力欲望逐渐膨胀,索尼年老多病,苏克萨哈与他矛盾重重,遏必隆又软弱无能,这使得鳌拜逐渐成为了四大辅臣中最具权势的人物。
鳌拜开始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他利用自己的权势,打压那些与他意见不合的官员,苏克萨哈就是他的眼中钉,肉中刺,苏克萨哈曾多次反对鳌拜的一些做法,鳌拜便罗织罪名,想要将他置于死地,尽管康熙帝坚决反对,但鳌拜却不顾皇帝的旨意,强行将苏克萨哈处死,并灭其族,这件事让康熙帝对鳌拜的专横跋扈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他意识到必须尽快铲除鳌拜这个心腹大患。
此后,鳌拜更加肆无忌惮,他在朝廷上一手遮天,甚至不把康熙帝放在眼里,他常常在朝堂上公然顶撞康熙帝,强行推行自己的政策,他的行为引起了朝廷中许多正直官员的不满,但由于他权势滔天,大家都敢怒不敢言。
面对鳌拜的嚣张气焰,康熙帝表面上不动声色,暗中却在积蓄力量,他挑选了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以练习布库(满语,意为摔跤)为名,在宫中进行秘密训练,他还逐步削弱鳌拜的党羽势力,孤立鳌拜。
1669 年,康熙帝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便召鳌拜入宫,鳌拜以为康熙帝又要像往常一样听取他的意见,便毫无防备地进入了宫中,当他进入宫殿后,那些平时练习布库的侍卫们一拥而上,将鳌拜擒获,鳌拜虽然身强力壮,但面对众多年轻侍卫的围攻,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被康熙帝成功制服。
康熙帝念及鳌拜早年为清朝立下的战功,并没有将他处死,而是将他囚禁起来,不久后,鳌拜便在狱中郁郁而终。
鳌拜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的一生,他曾经是清朝的大功臣,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后来却因为权力的诱惑,迷失了自我,成为了一个专权跋扈的权臣,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正确对待权力,就会被权力所吞噬,也让我们看到了康熙帝的睿智和果敢,他在年轻的时候就能巧妙地铲除权臣,为清朝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鳌拜的跌宕人生,无疑是清朝历史上一段引人深思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