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长河中,“五谷”一词频繁出现在各种文献记载和民间俗语里,它代表着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粮食作物,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饮食文化与生存智慧,而在五谷之中,“菽”占据着独特的地位,但很多人或许并不清楚“菽”具体所指何物。
“五谷”的说法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古籍对五谷的具体内容有着不同的记载。《周礼·天官冢宰第一》中提到“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孟子·滕文公上》则记载“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赵岐注曰“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尽管表述略有差异,但“菽”始终位列其中。“菽”究竟是什么呢?

“菽”指的就是豆类,在古代,“菽”是豆类的总称,豆类作物种类繁多,包括大豆、小豆、绿豆、豌豆、蚕豆等,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豆类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农业种植的角度来看,豆类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们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能够在不同类型的土地上生长,且具有一定的耐旱能力,豆类植物根部有根瘤菌,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增加土壤肥力,起到养地的作用,这使得豆类在古代农业生产中成为一种重要的轮作和间作作物,对于维持农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饮食方面,豆类更是不可或缺的食材,大豆可以制作成各种豆制品,如豆腐、豆浆、豆皮等,豆腐口感嫩滑,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的蛋白质、钙等营养成分,是我国传统美食中的瑰宝,深受人们喜爱,豆浆则是一种老少皆宜的饮品,富含植物蛋白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小豆可用于制作豆沙,是制作各种糕点、馅料的常用原料;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夏季常被用来制作绿豆汤,成为人们消暑解渴的佳品。
除了食用价值,豆类在药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功效,黑豆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补肾益阴、健脾利湿、除热解毒等作用;赤小豆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等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现代饮食结构日益多样化,但豆类依然在人们的餐桌上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是传统的中式菜肴,还是融合了多元文化的现代美食,都能看到豆类的身影。
五谷中的“菽”——豆类,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多样的食用方式和重要的农业生态价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保障健康饮食的宝贵资源,让我们珍惜这一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食材,继续品味它所带来的美味与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