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园之园的诞生
圆明园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最初是康熙帝给皇四子胤禛的赐园。“圆明”二字,雍正帝解释说“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意思是品德圆满无缺,智慧明智通达。
雍正时期,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在原赐园的基础上,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以及内阁、六部、军机处诸多值房,使得圆明园不仅是一座游憩之所,更成为了雍正帝“避喧听政”的政治中心。

乾隆帝即位后,在圆明园的东边修建了长春园,东南部并入了绮春园,他在位期间,除了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还在圆明园附近建造了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等皇家园林,这一时期的圆明园,在建筑艺术和园林设计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集中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园内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每一景都有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内涵,如“正大光明”象征着皇权的威严,“九州清晏”寓意着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嘉庆、道光、咸丰时期,也对圆明园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缮和扩建,经过数代皇帝的精心经营,圆明园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景色秀丽、建筑精美的皇家园林,被誉为“万园之园”,园内收藏了大量的文物珍宝、图书字画,是当时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
劫难降临:英法联军的暴行
这座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却在 19 世纪中叶遭遇了灭顶之灾,1856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 年 10 月 6 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圆明园,他们被园内的珍宝和美景所震惊,开始了疯狂的抢劫和破坏。
英国军官赫里斯在抢劫圆明园时,一个人就抢了价值 7 万英镑的财物,士兵们为了抢夺珍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了械斗,他们将能拿走的金银珠宝、瓷器、书画等文物全部抢走,拿不走的就肆意破坏,为了掩盖他们的抢劫罪行,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统帅格兰特下令烧毁圆明园,10 月 18 日和 19 日,三千多名英军在园内到处纵火,大火连烧三天三夜,烟云笼罩北京城,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
后续破坏:雪上加霜的岁月
英法联军的大火虽然烧毁了圆明园的大部分建筑,但仍有一些建筑和景观得以幸存,在之后的岁月里,圆明园又遭受了多次破坏。
清朝末年,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圆明园已无力保护,一些官僚、军阀、奸商趁机对圆明园的残余建筑和石料进行了大规模的盗窃和破坏,他们拆毁了圆明园的围墙,运走了园内的汉白玉石柱、太湖石等建筑材料,用于自己的私人建筑。
民国时期,战乱频繁,圆明园更是无人问津,当地的农民也开始在园内开垦土地,种植庄稼,进一步破坏了圆明园的生态环境和历史遗迹。
铭记历史:废墟中的警示
圆明园的遗址依然静静地矗立在北京的西北郊,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屈辱历史的见证,那些残垣断壁、荒草丛生的景象,时刻提醒着我们曾经遭受的苦难和伤痛。
圆明园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 19 世纪,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科技的落后,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侵略,我们应该从这段历史中吸取教训,不断努力发展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圆明园也是一座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家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建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向公众开放,通过参观圆明园遗址,人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圆明园,这座曾经的万园之园,虽然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但它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却永远不会磨灭,它是一部镌刻在废墟上的历史,时刻警示着我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