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猥亵”这个词不时会出现在新闻报道、法律案例或是人们的讨论中,但究竟什么是猥亵呢?准确理解这一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也能在遇到此类行为时及时识别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从法律层面来看,猥亵指的是做出下流的动作、语言或行为,违背他人意愿,对他人实施与性有关的、有伤风化的非法行为,在我国,猥亵既包括对他人身体的直接接触,也涵盖非直接接触的行为。

直接接触的猥亵行为较为常见,违背他人意愿,对他人的身体进行抚摸、亲吻、抠摸等,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相对私密的空间,加害者可能是熟人,也可能是陌生人,比如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一些不法分子会趁着人群拥挤,故意用身体去触碰他人的敏感部位;在一些工作场所,上级可能会以工作为由,对下属进行不适当的身体接触,这些行为都属于直接接触的猥亵,严重侵犯了他人的身体自主权和尊严。
非直接接触的猥亵同样不可忽视,它可能表现为通过言语、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性骚扰,发送带有性暗示的短信、邮件,在网络上发布对他人进行性挑逗的言论,或者展示淫秽的图片、视频等,这种非直接接触的猥亵虽然没有身体上的直接侵犯,但同样会给受害者带来极大的心理伤害和精神压力,一些女性可能会在社交平台上收到陌生男子发送的露骨、低俗的信息,这就是典型的非直接接触猥亵行为。
猥亵行为的受害者没有特定的性别、年龄限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还是成年人,都有可能成为猥亵的对象,特别是儿童,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受到猥亵行为的侵害,一些恋童癖者会以糖果、玩具等为诱饵,对儿童进行身体上的侵犯,这种行为不仅会给儿童的身体造成伤害,更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自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
认清什么是猥亵至关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猥亵行为的表现形式,当遇到疑似猥亵行为时,要保持冷静,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可以大声制止加害者,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也可以尽快远离现场,并及时向警方报案,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猥亵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猥亵行为的认识和警惕性,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尊重他人的社会环境。
明确“什么是猥亵”是我们维护自身权益、保护他人安全的基础,只有大家都对猥亵行为有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此类行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安全、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