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这位战国时期的赫赫战神,一生纵横沙场,杀敌无数,为秦国的崛起和扩张立下了不世之功,这位战功卓著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个悲惨的结局,他究竟是如何走向死亡的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与复杂的政治斗争呢?
白起的军事生涯堪称辉煌,他在秦昭襄王时期崛起,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冷酷果断的作战风格闻名于世,伊阙之战中,白起以少胜多,大破魏韩联军,斩首二十四万,彻底扫平了秦军东进的道路;鄢郢之战,他水淹鄢城,重创楚国,使楚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之战,更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用计诱敌深入,将赵国四十万降卒坑杀,令山东六国闻风丧胆,可以说,白起为秦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秦国最锋利的一把利刃。

正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战神,却逐渐陷入了政治的漩涡之中,长平之战后,白起本欲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但此时,秦国的相国范雎却出于私心,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于是劝说秦昭襄王收兵,秦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下令撤军,白起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不满,从此与范雎结下了仇怨。
后来,秦昭襄王又想再次攻打赵国,白起却认为此时时机已过,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士气高昂,而且各国也会联合起来救援赵国,此时进攻赵国很难取得胜利,因此称病拒绝出征,秦昭襄王起初还能容忍白起的态度,但随着战事的不利,秦昭襄王越来越生气,多次派人催促白起出兵,白起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肯前往。
范雎此时更是在一旁煽风点火,不断在秦昭襄王面前诋毁白起,秦昭襄王本就对白起的抗命心生不满,再加上范雎的挑拨离间,终于对白起动了杀心,他先是将白起贬为士卒,逐出咸阳,白起拖着病体离开咸阳后,秦昭襄王和范雎等人却觉得他始终是个隐患,害怕他会投奔他国,对秦国不利,秦昭襄王派人赐给白起一把剑,令他自杀。
当白起接到这把剑时,心中充满了悲愤和无奈,他仰天长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沉思良久后,他又自言自语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这位一代战神挥剑自刎,结束了自己波澜壮阔却又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白起之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虽然在军事上有着无与伦比的才能,但在政治上却显得过于单纯和刚直,他不懂得迎合君主的心意,也不善于处理与权臣之间的关系,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他在长平之战中坑杀四十万降卒的残忍行为,也为他自己埋下了祸根,使他在道德上受到了谴责。
白起的死,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秦国的一大损失,他的离去,让秦国失去了一位能够统兵作战、威震六国的名将,但他的军事成就和传奇故事,却永远地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和研究的对象,他的死,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警示着人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还要学会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自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