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作为中国三大边缘海之一,广袤无垠且资源丰富,在我国的海洋版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南海有着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它的认知,东汉时称南海叫什么呢?这背后蕴含着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探寻。
在古代,人们对海洋的认知和探索是逐步发展的,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对外交流的增多,对海洋的命名也逐渐丰富起来,东汉时期,南海被称为“涨海”。

“涨海”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东汉杨孚所著的《异物志》中,书中记载:“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徼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关,以磁石不得过。”这里的“涨海”指的就是南海,而“崎头”则是当时对南海中岛礁的称呼,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东汉时期人们已经对南海的一些地理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比如南海存在水浅且多暗礁的区域,这些暗礁就像磁石一样,会对过往的船只造成阻碍。
东汉时期之所以将南海称为“涨海”,可能与南海的潮汐现象有关,南海海域受潮汐影响较大,潮汐涨落明显,涨潮时,海水汹涌澎湃,海面上升;退潮时,大片浅滩露出,这种显著的潮汐变化给当时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用“涨海”来命名这片海域,形象地体现了南海潮汐涨落的特点。
“涨海”这一称谓在东汉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被广泛使用,晋代裴渊的《广州记》中也有“珊瑚洲,在涨海中,距其郡五百里,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的记载,进一步证明了“涨海”在当时是南海的通用名称。
了解东汉时南海被称为“涨海”,不仅让我们知晓了古代对南海的命名,更能从中窥探到当时人们对海洋的探索和认知水平,它是我国悠久海洋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与海洋的不解之缘,随着时代的发展,南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涨海”这一古老的称谓也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代的一座桥梁,提醒着我们要珍视和保护这片美丽而富饶的海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