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宋代大文豪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千古名句,它以其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触动着无数人的心弦,每当人们在中秋佳节仰望明月时,常常会不自觉地吟诵起这句诗,其中“婵娟”究竟指的是什么,却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从字面意义来看,“婵娟”在古代有多种含义。“婵娟”最初形容姿态曼妙优雅,多用来描绘女子的美貌,如唐代孟郊《婵娟篇》中“花婵娟,泛春泉;竹婵娟,笼晓烟”,这里的“婵娟”就是形容花和竹的美好姿态,但在“千里共婵娟”的语境中,“婵娟”显然并非指人或一般事物的姿态。

在诗词文化的语境里,“婵娟”常被用来指代月亮,这一用法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月亮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情感的寄托、思念的象征,古人对月亮充满了敬畏与向往,赋予了它许多美好的别称,“婵娟”便是其中之一,苏轼在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正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际,在中秋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他独自一人,心中满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他抬头仰望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便借月抒情,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他希望自己和弟弟能够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下,通过月亮传递彼此的思念。
从整首词的意境和情感表达来看,“婵娟”指月亮也更符合逻辑,词的上阕,苏轼把酒问月,探讨了明月的起源、时间等问题,展现出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下阕则从对宇宙的遐想回到了人间,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而“千里共婵娟”作为全词的情感高潮和主旨所在,将对亲人的思念与对明月的赞美融合在一起,月亮在夜空中高悬,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无论相隔多远,人们都能看到同一轮明月。“共婵娟”也就是共赏明月,寓意着即使亲人分离,也能通过共同欣赏这轮明月来寄托思念,共享这份美好。
从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的角度来看,月亮在中秋佳节有着特殊的意义,中秋是团圆的节日,月亮是团圆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会举行赏月、吃月饼等活动,以表达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轼在词中用“婵娟”指代月亮,不仅契合了中秋的节日氛围,也进一步深化了词的主题,使整首词更具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月亮,这一用法不仅丰富了诗词的内涵,也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中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和审美观念,这句诗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正是因为它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情感——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而月亮作为这一情感的载体,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