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范爱农》这篇文章以回忆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又令人唏嘘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反映了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知识分子的命运。
文章开篇,鲁迅便讲述了自己与范爱农相识的缘由,当时鲁迅等人去日本接留学生,在是否剪辫子这个问题上,范爱农与鲁迅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范爱农反对剪辫子,而鲁迅等人则积极倡导,两人因此发生了争吵,这给鲁迅留下了极差的印象,认为范爱农是一个非常可恶的人,觉得他“离奇,而且很可恶”“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这一情节不仅展现了两人初次见面时的矛盾,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留日学生中对于革命的不同态度和观念的碰撞。

随着时间的推移,辛亥革命爆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范爱农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他回到故乡,经历了失业的困境,陷入了穷困潦倒的境地,此时的范爱农,形象与之前大不相同,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后来,在王金发的介绍下,范爱农做了监学,生活有了一些改善,在这一时期,鲁迅与范爱农的关系逐渐缓和,两人开始互相理解和欣赏,他们一起喝酒,谈论社会和人生,范爱农也展现出了他真诚、坦率的一面,他对辛亥革命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通过革命改变社会的现状,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窃取,社会又陷入了混乱和黑暗之中,范爱农所任职的学校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他最终失去了工作,再次陷入了困境。
范爱农的命运令人惋惜,文章的结尾描述了他的死亡,对于范爱农的死,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他是失足落水而死,也有人怀疑他是自杀,但无论如何,范爱农的死都象征着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他是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他无力改变现状,最终只能在穷困和绝望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范爱农》这篇文章通过对范爱农一生经历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知识分子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挫折,范爱农的形象是复杂而立体的,他既有旧知识分子的迂腐和保守,又有着对革命的向往和追求,鲁迅通过对范爱农的回忆,表达了对这位朋友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对那个时代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在《朝花夕拾》这部作品中,《范爱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精神,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那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