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的夏日时光里,总有许多独特的经历,而与杨揦子的“亲密”接触,无疑是其中令人难忘又略带苦涩的回忆。
杨揦子,这种昆虫对于在乡村长大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它浑身长满了毛茸茸的刺,颜色通常是翠绿中夹杂着一些不规则的斑纹,趴在树叶上的时候,就像是一片会动的叶子,巧妙地隐藏着自己,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树林里穿梭玩耍,有时候不经意间碰到了杨揦子,那一瞬间,就仿佛被无数根细针扎进了皮肤。

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我和小伙伴们相约去村头的树林里捉蝉,我们在树下跑来跑去,眼睛紧紧地盯着树干,希望能发现蝉的踪迹,我正兴奋地往前跑着,突然感觉手臂一阵刺痛,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蛰了一下,我下意识地低头一看,只见一只杨揦子正趴在我的手臂上,那些刺还在微微颤动着。
疼痛迅速蔓延开来,就像有无数只蚂蚁在手臂上爬行、啃咬,我忍不住大声叫了起来,小伙伴们听到我的叫声都围了过来,大家看着我手臂上鼓起的一片小红疙瘩,都知道是杨揦子惹的祸,有人说用胶带把杨揦子的刺粘出来会好一些,于是我们赶紧找来胶带,小心翼翼地在被蛰的地方粘了又撕,希望能把那些可恶的刺粘出来,可即便如此,疼痛还是没有立刻消失,手臂依然火辣辣的,那种感觉持续了好久好久。
后来,听大人们说,杨揦子其实是一种害虫,它们以树叶为食,常常把树叶啃得千疮百孔,它们的刺上带有毒素,一旦接触到人体皮肤,就会引起过敏和疼痛,虽然被杨揦子蛰的滋味不好受,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它的认识也更加全面了。
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每一种生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杨揦子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痛苦的回忆,但它也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它的幼虫会被一些鸟类捕食,而它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树木的生长和生态的平衡。
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在城市里很难再见到杨揦子的身影了,但每当回想起小时候被杨揦子蛰的经历,那些乡村的夏日时光就会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那是一段充满了欢乐与小插曲的童年,而杨揦子,也成了这段回忆中一个独特的符号,让我更加珍惜曾经在大自然中度过的美好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