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加减法运算就像是一座基石,支撑着后续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大厦,而在众多加减法运算技巧里,“破10法”无疑是一颗闪亮的明珠,它对于低年级学生快速、准确地进行20以内减法运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破10法”主要是针对当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字小于减数时的减法运算,在20以内的减法里,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在计算13 - 5时,按照常规的减法思路,被减数个位上的3小于减数5,直接相减会比较困难,这时,破10法就派上了用场。

破10法的核心步骤可以简单概括为“分、减、加”,以13 - 5为例,首先是“分”,把被减数13分成10和3,即13 = 10 + 3,这一步是破10法的关键,将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一个10和一个个位数,为后续的计算做好铺垫,然后进行“减”,用分出来的10去减去减数5,得到10 - 5 = 5,这一步利用了10的特殊性,因为10与一位数的减法相对简单,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计算,最后是“加”,把上一步得到的差5和一开始分出来的个位数3相加,即5 + 3 = 8,这样就得出了13 - 5的结果。
破10法的优势十分明显,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于抽象的数字运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破10法将复杂的减法运算转化为简单的10以内加减法,把抽象的数字运算形象化,比如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小棒等实物教具来演示破10法的过程,在计算13 - 5时,先摆出13根小棒,其中10根捆成一捆,另外3根单独放,当减去5根小棒时,从10根那一捆里拿走5根,剩下5根,再和单独的3根合起来就是8根,通过这样直观的演示,学生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破10法的原理,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从运算效率上看,破10法能够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熟练掌握破10法后,学生在遇到类似的减法运算时,可以迅速地进行拆分和计算,例如在做数学练习题时,原本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去思考和尝试的题目,运用破10法就能快速得出答案,破10法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20以内的减法,它还为后续多位数减法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习多位数减法时,当遇到个位不够减需要向十位借位的情况,其本质和破10法是相通的,学生在前期掌握了破10法,就能更好地理解借位的概念和方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要让学生真正掌握破10法,还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老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如填空、连线、口算等形式,给出类似“15 - 7,先把15分成( )和( ),( ) - 7 = ( ),( ) + ( ) = ( )”这样的填空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破10法的步骤,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小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练习,比如在购物时,让孩子计算找零的问题,像买东西花了8元,给了12元,让孩子用破10法算出应找回多少钱,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破10法,提高数学运算能力。
破10法是小学数学运算中的一项重要技巧,它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学生克服20以内减法运算的困难,为数学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破10法的教学和练习,让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顺利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