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从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看,一个国家要想长期保持经济繁荣和国际竞争力,必须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支撑。
回溯历史,英国凭借第一次工业革命在制造业领域取得领先,开启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篇章,在 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的纺织业率先进行技术革新,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等一系列发明,极大提高了纺织生产效率,使英国成为全球纺织品的主要供应国,随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更是推动了煤炭、钢铁等行业的发展,英国的制造业实力迅猛提升,成为世界工厂,美国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崛起,以汽车工业为例,亨利·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使汽车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降低,汽车逐渐走进千家万户,美国的钢铁、化工、机械制造等行业也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制造业的强大让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占据了优势,最终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从“一五”计划时期 156 项重点工程建设,到如今高铁、航天、5G 等领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高铁作为中国制造业的一张亮丽名片,已经成为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快、技术最先进的高速铁路网络,在航天领域,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火星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彰显了我国强大的制造业实力。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制造业虽然规模庞大,但在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创新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等依赖进口,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
为了夯实强国之基,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
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制造业是强国之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我们要以创新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让我们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奋勇前行,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