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方的餐桌上,皮冻是一道极具特色的美食,它就像一本厚重的时光回忆录,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温暖与记忆,静静诉说着岁月里的故事。
小时候,每到冬天,奶奶总会精心制作皮冻,在寒冷的日子里,制作皮冻仿佛成了一种仪式,奶奶先把买回来的猪皮放在灶台上,仔仔细细地处理着,她用那布满老茧却无比灵巧的手,拿着小刀,一点一点地刮去猪皮上残留的猪毛,动作娴熟而专注,刮净的猪皮被切成细长的条,放入大铁锅里,紧接着,往锅里加入足量的水,再撒上一把花椒、几个八角,还有拍碎的姜块,这些简单的调料,就像是开启美味大门的钥匙。

随着炉灶里的火焰熊熊燃烧,锅里开始咕噜咕噜地冒泡,热气腾腾地弥漫开来,带着一股淡淡的肉香,奶奶守在锅边,时不时地搅拌着,确保猪皮能够均匀受热,漫长的熬煮过程中,猪皮中的胶原蛋白逐渐溶入水中,原本清澈的水变得越来越浓稠,小时候的我总是好奇地围在奶奶身边,眼睛紧紧盯着那锅皮冻,口水都快流下来了,奶奶看着我馋嘴的模样,总是笑着说:“别急,等皮冻凉透了,就可以吃啦。”
终于,熬好的皮冻被倒入一个个小碗里,放在阴凉的地方等待它凝固,第二天清晨,当我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时,那些原本液态的皮冻已经变成了晶莹剔透的固体,用筷子轻轻戳一下,它还会颤巍巍地晃动,仿佛在向我招手,奶奶把皮冻倒扣在盘子里,再浇上一些提前调好的料汁,蒜末、酱油、醋、辣椒油,各种调料的香味瞬间融合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放进嘴里,Q弹爽滑的皮冻在舌尖上舞动,那股淡淡的肉香和调料的香辣味交织在一起,瞬间在口中散开,满满的幸福感在心中荡漾开来。
长大后,离开了家乡,在城市的喧嚣中忙碌奔波,很少再有机会吃到奶奶做的皮冻,偶尔在饭店里看到皮冻这道菜,也会点上一份,饭店里的皮冻虽然精致,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它没有奶奶做的那种朴实的味道,也没有那种饱含着亲情的温暖。
奶奶已经年迈,身体也大不如前,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为我做皮冻了,但每次回忆起小时候吃皮冻的场景,那些温馨的画面就会清晰地浮现在眼前,皮冻,不仅仅是一道美食,它更是我童年时光的象征,是奶奶对我无尽的爱和关怀,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我和家乡、和亲人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让我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亲情和温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追求新鲜和刺激,却常常忽略了那些藏在传统美食中的珍贵情感,皮冻,这道看似普通的菜肴,却用它独特的方式,提醒着我要珍惜那些渐渐远去的时光,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因为,有些味道,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