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中,关羽无疑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忠义和武勇闻名于世,其“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等事迹更是成为了千古佳话,这位威震华夏的英雄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那么关羽究竟是被谁所杀呢?这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因素和多方力量的交织。
从直接执行者来看,关羽是被东吴将领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后斩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起初势如破竹,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此时东吴孙权却在背后发难,派遣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在前线战事不利且后方荆州已失的情况下,只能败走麦城,在突围前往益州的途中,关羽及其子关平在临沮被马忠擒获,孙权下令将关羽父子斩杀,至此,一代名将陨落,从最直接的层面来说,马忠成为了结束关羽生命的那个人,但他不过是执行命令的一员。

而孙权则是这一事件背后的重要决策者,孙权之所以要对关羽痛下杀手,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其一,关羽的存在对东吴构成了潜在的威胁,关羽驻守荆州,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是兵家必争之地,关羽勇猛善战且有北伐之志,一旦时机成熟,很可能会顺江而下,威胁东吴的安全,其二,孙刘联盟在荆州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孙权曾为了巩固联盟,向关羽提出联姻,想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之女,却遭到关羽的辱骂拒绝,这让孙权颜面尽失,对关羽怀恨在心,其三,孙权也想借此机会向曹操示好,以缓解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在曹操与关羽对峙之时,孙权选择与曹操勾结,共同对付关羽,斩杀关羽也是向曹操表明合作的诚意,孙权的决策才是导致关羽死亡的关键因素之一。
除了东吴方面,曹操也在关羽之死中扮演了间接的角色,襄樊之战中,关羽的攻势让曹操大为震惊,甚至一度有迁都以避其锋芒的想法,曹操为了化解危机,一方面派遣徐晃等将领救援樊城,与关羽正面交锋;他利用孙刘之间的矛盾,暗中与孙权勾结,促使孙权从背后袭击关羽,可以说,曹操的这一策略打乱了关羽的战略部署,让关羽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虽然曹操并没有直接下令斩杀关羽,但他的一系列举措间接导致了关羽最终的悲剧结局。
关羽自身的性格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他的死亡,关羽为人骄傲自大,刚愎自用,他轻视东吴将领,对东吴的威胁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取得襄樊之战初期的胜利后,更是志得意满,没有及时调整战略,他与荆州内部的一些将领关系处理不当,导致后方不稳,当吕蒙奇袭荆州时,糜芳、傅士仁等将领不战而降,使得关羽失去了重要的根据地,最终陷入绝境。
关羽之死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马忠是直接的执行者,孙权是关键的决策者,曹操起到了间接推动的作用,而关羽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成为了导致悲剧发生的内在因素,关羽的死不仅改变了三国的政治格局,也让无数人为之叹息,他的忠义和武勇成为了后世敬仰的典范,而他的悲剧结局也成为了三国历史中一段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