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是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赞誉。《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宛如一座巨大的历史宝库,其中不仅记载了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还蕴含着许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些故事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的智慧、情感与生活。
指鹿为马:权力阴影下的荒诞闹剧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了“指鹿为马”这一著名的故事,秦二世时,赵高试图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哪些大臣愿意顺从他,便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于是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坚持说是鹿,赵高就在暗中假借法律中伤那些说是鹿的人,此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这个故事将赵高的奸诈阴险和专权跋扈展现得淋漓尽致,他通过这种荒诞的方式来试探人心,排除异己,而那些阿谀奉承的大臣们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势和性命,不惜颠倒黑白,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秦朝宫廷内部的黑暗和权力斗争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在绝对权力面前,人性的懦弱和扭曲。“指鹿为马”也成为了一个经典的成语,用来形容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的“负荆请罪”故事,读来令人动容,蔺相如因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等功劳,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尽量回避、容让,不与廉颇发生冲突,蔺相如的门客以为他畏惧廉颇,然而蔺相如说:“秦国不敢侵略我们赵国,是因为有我和廉将军,我对廉将军容忍、退让,是把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把个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啊!”这话被廉颇听到,他感到十分惭愧,于是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这个故事展现了蔺相如的大度宽容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尚品质,也体现了廉颇勇于认错、知错能改的磊落胸怀。“负荆请罪”所传达的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后人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要以宽容和理解化解纷争,以大局为重,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鸡鸣狗盗:小人物的大作用
《史记·孟尝君列传》里有“鸡鸣狗盗”的故事,孟尝君出使秦国,秦昭王想让他当相国,但有人进谗言,秦昭王又把他囚禁起来,想杀掉他,孟尝君派人向秦昭王的宠姬求救,宠姬说想要孟尝君的白色狐皮裘,可是这狐皮裘已经献给了秦昭王,孟尝君的门客中有个擅长偷东西的人,他在夜里潜入秦宫仓库,偷出了狐皮裘献给宠姬,宠姬为孟尝君说情,秦昭王释放了他,孟尝君获释后,立即乘快车逃离,更换了出境证件,改了姓名逃出城关,夜半时分到了函谷关,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孟尝君担心追兵赶到,这时,他的门客中有人会学鸡叫,他一学鸡叫,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了起来,守关的士兵以为天亮了,就打开了关门,孟尝君得以顺利出关。
这个故事中,孟尝君的两个门客凭借着看似微不足道的“鸡鸣狗盗”之技,帮助孟尝君脱离了险境,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即使是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也可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门客们各有所长,为主人排忧解难的社会现象。
《史记》中的这些小故事,就像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智慧谋略和道德风范,它们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更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值得我们反复品味和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