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长河中,关羽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将星,他武艺高强、义薄云天,“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等传奇故事,让他成为了后世敬仰的英雄,这位威震华夏的名将最终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关羽究竟是被谁杀死的呢?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复杂的历史因素呢?
从直接的事件层面来看,关羽是被东吴将领潘璋的部将马忠擒获后杀害的,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前期势如破竹,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但随后东吴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不得不从襄樊前线退兵,在回师途中,关羽军队士气低落,士卒离散,最终败走麦城,当他率少数骑兵从麦城突围,逃至临沮时,被潘璋的部将马忠设伏擒获,孙权拒绝了关羽投降的请求,下令将关羽及其子关平斩首,从这个角度说,直接导致关羽死亡的是马忠,他执行了擒获关羽的任务,而孙权则下达了处死关羽的命令。

如果深入探究历史背景和各种复杂的因素,我们会发现关羽之死并非简单的某个人或某件事所致,从战略层面上看,刘备集团在荆州的战略布局存在一定的失误,荆州地处要冲,是魏、蜀、吴三方争夺的焦点,关羽作为荆州的守将,虽然勇猛善战,但刘备集团在荆州的防御力量相对薄弱,且没有形成有效的战略协同,当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后方空虚,给了东吴可乘之机,刘备和诸葛亮在关羽北伐时,没有及时给予足够的支援和战略指导,使得关羽在陷入困境时孤立无援。
东吴方面,孙权的决策也是导致关羽死亡的重要因素,孙权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夺取荆州,巩固江东的势力范围,不惜与曹魏联合,背后偷袭关羽,在孙权看来,关羽占据荆州,对东吴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关羽的军事才能和威名让孙权忌惮,而且关羽对东吴的态度较为傲慢,多次与东吴发生摩擦,孙权认为只有除掉关羽,夺取荆州,才能确保东吴的安全和发展,孙权在战略上的选择和决策,间接推动了关羽走向死亡。
曹魏方面,曹操在关羽北伐襄樊时,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他一方面派遣于禁、庞德等将领率军救援樊城,另一方面与东吴勾结,利用东吴与关羽之间的矛盾,让东吴从背后攻击关羽,曹操深知关羽的厉害,如果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取得胜利,将会对曹魏政权构成巨大的威胁,曹操通过外交手段,促使东吴出兵,形成了对关羽的夹击之势。
关羽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导致他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关羽为人刚愎自用、骄傲自负,在对待东吴和曹魏的态度上,他过于轻视对手,没有充分认识到局势的复杂性和危险性,孙权曾为其子向关羽之女求婚,关羽不仅拒绝,还辱骂来使,这严重伤害了东吴的感情,加剧了双方的矛盾,在襄樊之战中,关羽取得初步胜利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加强后方防御,导致后方被东吴轻易攻破。
关羽之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直接执行擒杀关羽任务的是马忠,但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刘备集团的战略失误、孙权的战略决策、曹操的外交手段以及关羽自身的性格缺陷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关羽的死亡,不仅改变了三国时期的战略格局,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惋惜的悲剧事件,它让我们看到,在历史的舞台上,个人的命运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战略决策、性格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像关羽这样的英雄人物,也难以逃脱命运的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