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它们如同认识长河中的不同支流,各自有着独特的特点和表现形式,二者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从认识的形式来看,感性认识主要以直观的、具体的形式呈现,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形式,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比如我们品尝苹果时,能感觉到它的甜、脆等个别属性;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认识,当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苹果,它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综合起来形成了我们对苹果的知觉;表象则是当事物不在眼前时,我们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即使苹果不在面前,我们依然能在脑海中浮现出它的样子,而理性认识则以抽象的、概括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如“水果”这个概念,它概括了苹果、香蕉、橙子等具有可食用、含水分等本质属性的一类事物;判断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断定,苹果是水果”就是一个判断;推理则是根据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苹果是水果,水果富含维生素,所以苹果富含维生素”。

就认识的深度而言,感性认识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它所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比如我们看到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这只是对天气现象的一种感性认识,我们仅仅察觉到了这些外在的表现,却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天气变化,而理性认识则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本质,它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联系,通过对气象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我们知道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可能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汇,这就是对天气变化更深入的理性认识。
从认识的可靠性来讲,感性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由于它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容易受到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影响,比如不同的人对同一部电影可能有不同的感性感受,有的人觉得画面很美,有的人却觉得情节拖沓,而且感性认识往往只能反映事物的局部情况,不能把握事物的全貌,而理性认识相对更加可靠和稳定,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分析得出的,一旦形成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就能够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为实践提供更可靠的指导,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研究,得出了牛顿运动定律等理性认识,这些定律在宏观低速的物理世界中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在认识的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获取方式也有所不同,感性认识主要通过人的感官直接与外界事物接触而获得,我们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身体触摸等方式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从而形成感性认识,而理性认识则需要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来获得,它需要我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的形式、深度、可靠性以及获取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我们才能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