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的语言表达和学习过程中,成语是汉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以简洁的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意义。“不假思索”便是这样一个常用的成语,很多人在使用它时,可能并未深入思考过其中“假”字的具体含义。
“不假思索”这个成语出自宋代黄榦的《黄勉斋文集》,原句为“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它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这里的“假”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假”在古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常见的有“借”“凭借”“给予”“假如”等,在“不假思索”这个语境中,“假”取“凭借、借助”之意,也就是说,“不假思索”就是不借助思考,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做出反应或给出答案。
从语言的发展演变来看,“假”的这种用法在古文中并不少见,荀子·劝学》中的“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里的“假”同样是“凭借、借助”的意思,说的是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再看“假”的其他含义,当它表示“借”时,如“借书”“假道”;表示“给予”时,如“假以时日”;表示“假如”时,如“假设”“假定”,这些含义与“不假思索”中的“假”意思明显不同,由此可见,准确理解“假”在“不假思索”中的含义,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个成语的意义至关重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在面对突发情况或问题时能够不假思索地做出正确的反应,经验丰富的消防员在火灾现场,凭借着长期的训练和实践经验,不假思索地采取有效的救援措施;技艺精湛的运动员在比赛中,面对瞬息万变的局势,不假思索地做出精准的动作,这种“不假思索”并非是不经过大脑的盲目行动,而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不假思索”并不总是适用于所有情况,在一些需要深入分析和思考的问题面前,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做出判断或决策,很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我们要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合理运用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不假思索”中的“假”是“凭借、借助”的意思,对这个字含义的准确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成语的内涵,还能让我们在语言运用和实际生活中更加准确地表达和行动,通过对成语中字词含义的探究,我们也能更加深入地领略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