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璀璨的中国现代文学星空中,冰心宛如一颗耀眼的星辰,以其细腻温婉、清新隽永的文字风格,俘获了无数读者的心灵,她的作品如《繁星》《春水》《小桔灯》等,饱含着对母爱、童真与自然的深情礼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当我们沉醉于她笔下那些灵动的文字时,可曾深入探寻过她的本名,了解她在成为“冰心”之前的自己?
冰心原名谢婉莹,1900 年 10 月 5 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这个名字,“婉莹”二字,蕴含着温柔、晶莹之意,似乎也隐隐预示了她日后的文字风格。

童年时期的谢婉莹,生活在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中,父亲谢葆璋是一位开明的军官,母亲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谢婉莹自幼便展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和天赋,她七岁时就开始阅读《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文学作品,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这些早期的阅读经历,为她日后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长,谢婉莹进入学校接受系统的教育,她先后在北京贝满女子中学、燕京大学国文系求学,在学校里,她勤奋好学,积极参与各种文学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了谢婉莹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她开始用文字作为武器,投身到新文化运动的洪流中。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冰心”这个笔名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中,1919 年 9 月,她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都署名“冰心”。“冰心”取自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她纯净、高洁的品格和对文学创作的赤诚之心,从此,“冰心”逐渐取代了“谢婉莹”,成为了她在文学世界里的响亮名号。
在“冰心”这个笔名的背后,谢婉莹以细腻的情感、纯真的视角,书写着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她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是描写儿童的天真烂漫,还是刻画女性的坚韧与温柔,她都能够用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打动读者的心灵。
回首冰心的一生,从谢婉莹到冰心,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她以笔为剑,为儿童的成长、为女性的解放、为社会的进步而呐喊,她的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如同她的原名“婉莹”一般,温柔而又闪亮,永远闪耀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当我们再次捧起她的作品时,不妨多一份对“谢婉莹”这个本名的联想,去感受她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初心与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