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学长河中,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其一》可谓是家喻户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短短四句诗,营造出了一种雄浑苍茫的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良将的期盼,而其中“龙城飞将”一词,更是引发了后人长久的探讨与争论,龙城飞将”究竟是指谁呢?
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西汉名将李广,李广一生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以勇猛善战、箭术高超著称,在匈奴军中威望极高,被称为“飞将军”,他驻守边疆多年,多次成功抵御匈奴的侵扰,让匈奴人闻风丧胆,王昌龄所处的时代,唐朝边疆战事频繁,朝廷也急需像李广这样的良将来保卫国家,诗中提及“飞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以“飞将军”之名威震匈奴的李广,而且李广一生虽战功赫赫,却始终未能封侯,这种怀才不遇的遭遇与王昌龄自身以及当时许多有抱负却无法施展的文人武将的心境相契合,所以将“龙城飞将”理解为李广,在情感和逻辑上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也有不少人认为“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杰出将领,他一生七次出击匈奴,收取河南地,为汉武帝时期汉朝在汉匈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元光六年,卫青首次出征,奇袭龙城,这是自汉初以来汉朝对匈奴的首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汉军的士气,打击了匈奴的嚣张气焰。“龙城”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它是匈奴祭天、大会诸部的地方,卫青能够直捣龙城,其军事才能和胆略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龙城飞将”很可能是对卫青奇袭龙城这一辉煌战绩的赞誉。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龙城飞将”并非单指某一个人,而是卫青和李广的合称,卫青和李广都是西汉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军事风格和辉煌的战绩,卫青善于长途奔袭、奇袭作战,多次深入匈奴腹地,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李广则以勇猛无畏、熟悉地形和骑射技术精湛而闻名,在边疆地区长期与匈奴周旋,保卫了汉朝的边境安全,王昌龄在诗中用“龙城飞将”来概括这两位名将,表达了对他们军事才能的敬仰以及对有更多像他们一样的将领来保卫边疆的期盼。
“龙城飞将”究竟是指谁,至今尚无定论,但无论指的是李广、卫青,还是二人的合称,这一词语都承载了诗人对古代名将的赞美和对国家和平的美好祝愿,它也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激发着后人对历史的探究和对英雄的敬仰之情,随着对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我们对“龙城飞将”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和准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