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文人之间的情谊常常成为佳话,那些真挚的情感跨越时空,依然熠熠生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句饱含深情与感慨的话语,便出自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之笔,而它所赠予的对象,是鲁迅极为敬重和珍视的挚友——瞿秋白。
鲁迅与瞿秋白的相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段令人动容的缘分,20世纪30年代,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上海,革命形势异常严峻,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鲁迅以笔为剑,与反动势力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而瞿秋白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虽身处困境,但始终坚守着革命理想。

两人因文学和革命理想而走到一起,瞿秋白对鲁迅的文学成就极为推崇,他深刻理解鲁迅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批判精神,撰写了《〈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对鲁迅的思想和创作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给予了鲁迅极高的评价,这篇序言犹如一束光,照亮了鲁迅作品的价值,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鲁迅文学的伟大意义,而鲁迅也欣赏瞿秋白的才华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他看到瞿秋白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当时,瞿秋白处于被国民党反动派追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多次冒着风险掩护瞿秋白,让他在自己家中避难,两人在相处的日子里,谈论文学、探讨革命,彼此的思想相互碰撞,友谊也在这血雨腥风的岁月中愈发深厚。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正是鲁迅书赠瞿秋白的一副对联,短短两句话,却道尽了他对瞿秋白的珍视,在鲁迅心中,瞿秋白不仅仅是一个朋友,更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是能够在黑暗中相互扶持、彼此理解的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体现了鲁迅对这份友情的高度认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能有这样一位与自己心灵相通、携手并肩的人,是何等的幸运,而“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表达了鲁迅愿意将瞿秋白视为与自己同一胸怀、同一志向的人,两人的情谊超越了普通的朋友关系,上升到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和革命理想的共鸣。
命运却对这对挚友极为残酷,1935年,瞿秋白不幸被捕,最终英勇就义,鲁迅得知这个消息后,悲痛万分,他不顾自身安危,收集、整理瞿秋白的遗著,编辑出版了《海上述林》,以此来纪念这位逝去的知己。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与瞿秋白的故事,是一段关于友情、关于理想、关于革命的传奇,它让我们看到了在艰难岁月中,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是如何闪耀着光芒,也让我们明白了知己的珍贵和力量,这份情谊,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和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成为后人敬仰和学习的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