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语的广袤天地里,成语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以简洁而精准的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络绎不绝”便是这样一个常用且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它描绘出一种连续不断、往来频繁的场景,而要深入理解这个成语,对其中“绝”字含义的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络绎不绝”出自《后汉书·南匈奴传》:“窜逃去塞者,络绎不绝。”从字面看,它生动地展现出人群、车马、船只等连续不断地来来往往的画面,这里的“绝”,意为“断绝、中断”,当我们说某条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时,就是指行人一个接着一个,中间没有间断,仿佛是一条源源不断的人流。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绝”字在古代文献中就常被赋予“断绝”的含义。《论语·微子》中“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在这段文字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绝”字,但可以看到人们之间的交流、行动等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中断或延续的情况,而“络绎不绝”强调的就是一种不中断的状态,与“断绝”的概念形成鲜明对比。
在现实生活中,“绝”字“断绝、中断”的含义在“络绎不绝”这个成语里体现得十分明显,比如在旅游旺季,著名的旅游景点总是游客络绎不绝,游客们一批接着一批地到来,从早到晚,中间没有间断,这种连续不断的人流,正是“络绎不绝”所描绘的场景,而“绝”字在这里准确地表达了没有中断的意思,再如,在交通繁忙的城市主干道上,车辆络绎不绝,汽车一辆挨着一辆,在道路上行驶,形成了一条流动的车龙,没有出现交通堵塞导致的车辆停滞、中断行驶的情况,这也是“络绎不绝”的生动体现。
“络绎不绝”中的“绝”意思是“断绝、中断”,正是这个“绝”字,让这个成语能够准确地描绘出连续不断、往来频繁的场景,使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能够清晰地传达出那种热闹、繁忙且不间断的氛围,对“绝”字含义的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络绎不绝”这个成语,也能让我们更深入地领略汉语成语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