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一场波澜壮阔的学生爱国运动如惊雷般在华夏大地炸响,它就是一二·九运动,这场运动展现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英勇无畏,为抗日救亡运动注入了强大动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二·九运动爆发于1935年12月9日,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境地,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妄图制造“华北自治”,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进而吞并全中国,而国民党政府却采取不抵抗政策,继续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对日本侵略者妥协退让,同时残酷镇压国内的抗日救亡运动,华北局势岌岌可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平(今北京)的爱国学生深感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抗日救亡示威游行,清晨,寒风凛冽,滴水成冰,但爱国学生们的热情却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他们冲破国民党军警的层层封锁,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当请愿遭到拒绝后,游行队伍转而举行示威游行。
游行过程中,反动军警对学生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他们挥舞着皮鞭、大刀,用水龙喷射冰冷的水柱,甚至开枪射击,面对敌人的暴行,学生们毫不畏惧,奋勇抗争,许多学生受伤,但他们依然坚持斗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国家的主权,12月10日,北平各大中学校发表联合宣言,宣布自即日起举行总罢课,12月16日,学生和市民一万余人又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
一二·九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它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一二·九运动中涌现出的爱国精神和革命意志,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在国家和民族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担当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在新时代,我们回顾一二·九运动的历史,就是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爱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以先辈们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铭记一二·九运动,让爱国的旗帜在心中永远高高飘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