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电视剧或历史故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株连九族”这样令人胆寒的刑罚,这一残酷的刑罚,意味着一人犯罪,其家族的众多成员都将受到牵连,遭受灭顶之灾,九族指的是哪九族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内涵呢?
九族”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一种说法源自《尚书》,认为“九族”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这九代直系亲属,这种解释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强调了家族的纵向传承,从高祖父到玄孙,涵盖了一个家族在时间维度上的多个世代,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家族观念极为重要,这种以直系血缘为核心的“九族”定义,体现了对家族延续和血缘纯正的重视,一个家族的兴衰往往与每一代成员息息相关,当家族中的某一人犯下严重罪行时,按照这种“九族”的范围进行株连,意味着整个家族的传承可能就此中断,在一些朝代的重大政治案件中,犯罪者的直系亲属无论年龄大小、是否参与犯罪,都可能被一同治罪,这是统治者为了从根源上消除潜在威胁、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极端手段。
另一种说法则出自《左传》,认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指的是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一家、出嫁的姐妹及外甥一家、出嫁的女儿及外孙一家;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一家;妻族二则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这种解释将家族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不仅包含了父系家族的亲属,还纳入了母系和妻系的部分亲属,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婚姻关系和亲属网络的复杂性,在古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通过婚姻,不同家族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网络,当一个人犯罪时,这种更广泛的“九族”株连方式,能够将与犯罪者有各种亲属关系的人都纳入惩罚范围,以达到震慑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
“株连九族”这一刑罚在历史上确实存在过,并且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实施情况,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当时被称为“孥戮”,即一人犯罪,妻子儿女都要受罚,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秦朝,“族诛”之刑逐渐发展,出现了“夷三族”等更为严厉的刑罚,而“株连九族”在一些朝代成为了统治者打击异己、维护统治的极端手段,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明朝的方孝孺案,朱棣篡位后,要求方孝孺为其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坚决不从,最终触怒朱棣,被处以“诛十族”的极刑,这里的“十族”是在“九族”的基础上,加上了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这一案例充分体现了“株连九族”刑罚的残酷性和统治者的专制与暴虐。
“株连九族”这种刑罚也引发了许多争议,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它让大量无辜的人受到牵连,违背了基本的公平和正义原则,在现代社会,这种集体惩罚的方式早已被摒弃,法律更加注重个人的责任和权利,强调罪责自负,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应因为亲属关系而受到无端的惩罚。
了解“九族指的是哪九族”,不仅仅是探究一个历史概念,更是深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家族文化和法律观念,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社会的法治和人权。


